近日,自然资源部公布了《2025年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典型案例》名单,其中《让自然做功:NbS的世遗答卷——江苏省盐城市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案例》脱颖而出,成功跻身全国15个典型案例之列,并成为江苏省唯一获此殊荣的项目。该案例不仅彰显了我国在海洋生态保护方面的卓越成果,更为全球滨海湿地保护领域提供了具有借鉴意义的“中国方案”,展现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价值。
盐碱滩涂上,离岸生态潜堤削减着惊涛骇浪的力量,本土植物在曾经的“绿色沙漠”中蔓延生长,数以万计的候鸟重新回到这片海岸带栖息。
2025年6月初,自然资源部发布的一份文件将江苏省盐城市推向了全国生态修复的聚光灯下。盐城市的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案例成功入选全国15个典型案例,成为江苏省唯一入选项目。
这一题为《让自然做功:NbS的世遗答卷——江苏省盐城市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案例》的项目,为全球滨海湿地保护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中国方案”。
作为同时拥有“世界自然遗产”和“国际湿地城市”两张世界级名片的城市,盐城创新性地将“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引入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在582公里海岸线上,盐城证明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可以实现完美协同。
1、海洋生态修复的创新实践
盐城坐拥管辖海域面积1.89万平方公里,海岸线长达582公里,沿海滩涂面积达683万亩。这片区域不仅是江苏省海洋资源最丰富的地区,更是全球重要的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然而,海岸侵蚀、湿地旱化、生境破碎化等问题曾长期困扰这片海岸带。
2021年10月,盐城迎来重大转机。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成功列入国家“盘子”,获得中央财政3亿元专项资金支持。该项目总投资4.31亿元,包括射阳和东台川水湾两个海岸带生态保护修复子项目。
作为我国首个海岸带遗产地生态修复项目,盐城创新性地引入“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理念。这一全球前沿理念强调依靠自然力量和生态系统自身规律实施修复,而非传统的人工干预方式。
2022年项目正式启动实施,盐城在东台、射阳典型海岸带区域,运用NbS理论开展系统性生态修复。两年时间内,项目累计修复海岸1550公顷、岸线22.9千米,建设生态化海堤9.5千米。
2、技术路径:三级屏障与智慧监管
盐城项目针对不同海岸问题,创新采用差异化技术路径。项目团队成功构建了“潮间带—盐沼湿地—陆域缓冲带”三级生态屏障,形成生态减灾协同增效的复合型防护体系。
在侵蚀性海岸区域,盐城首创离岸生态潜堤工程。这些潜堤模拟天然牡蛎礁的生态功能,有效消减30%的波浪能量,稳固岸线并为海洋生物提供栖息地。这一技术构建了“离岸生态潜堤—潮间带光滩—滨海盐沼湿地—生态化海堤”四层立体防护体系。
针对湿地旱化和生境破碎化问题,项目创新采用“水文修复+微地形改造+植被恢复”综合措施。在滩面缩窄区域,团队通过种植碱蓬、柽柳等本土植物,重建了盐沼植被群落。
互花米草是全球滨海湿地最严重的入侵植物。2023年,盐城治理互花米草面积达11.8万亩,居全国首位;2024年,治理任务进一步增加至13.43万亩。通过刈割、翻耕、水淹等综合治理,“绿色沙漠”逐渐消失,曾经不见踪影的鸟儿重新回归。
项目还启用全省首个海洋生态修复智慧监管系统,通过3S技术(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三维建模等手段实现全链条管控,确保修复成果长效稳固。
3、碳汇效益:生态修复的绿色财富
作为碳汇领域的典型案例,盐城项目展现了生态修复与碳汇能力提升的密切关联。项目区盐沼碳汇量年增超1.6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持续提升。
盐城拥有683万亩滩涂,占全省盐碱地的70%。高存活率、低成本的盐碱地林木种植,对盐城高质量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及植物固碳具有重要意义。
在盐碱地造林方面,盐城探索出一条科学路径。2023年,全市共完成盐碱地造林4335亩,其中新增1321亩;2024年,全市盐碱地造林试点面积达829亩,占年度目标任务的118%。
盐城创新性地将废弃盐碱地矿坑改造为碳中和林基地。2023全球滨海论坛会议期间,通过对一处废弃盐碱矿坑进行水系改造和土壤改良,新建50亩碳中和林,用于抵消会议所产生的碳排放。
在树种选择上,团队多选用中山杉、薄壳山核桃、刺槐等耐盐碱树种,通过设置隔盐层、栽植容器苗等方式提高成活率。东台市还编制《沿海盐碱地生态防护林建设技术规程》,成功申报盐城市地方标准。
4、科技赋能:海洋院的专业支撑
盐城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案例的成功,离不开专业技术机构的支撑。江苏省海洋资源开发技术创新中心(海洋院)为该项目提供了核心技术支撑。
海洋院聚焦射阳海岸带“海岸侵蚀与生态退化”的双重难题,开创性研发“离岸生态潜堤+潮间带修复”协同技术。这一技术通过模拟天然牡蛎礁的生态功能,构筑离岸生态潜堤,有效削减波浪动力对泥质海岸的冲刷侵蚀,稳定潮滩生境。
该创新成果构建了“离岸生态潜堤—潮间带光滩—滨海盐沼湿地—生态化海堤”四层立体防护体系,实现了生态减灾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协同增效。这一技术体系不仅重构了黄海沿岸的典型生态系统,更显著提升区域生物多样性水平,成为全球淤泥质海岸生态修复的“江苏方案”。
浒苔资源化利用是盐城科技创新的又一亮点。射阳浒苔资源化利用项目于2025年5月启动,投资近300万元,可日处理浒苔300吨,生产海参饲料30吨左右。该项目是盐城近年来投资最大、规模最大的专业化浒苔资源化利用项目,标志着盐城浒苔资源利用取得突破性进展。
5、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
盐城海洋生态修复项目最引人瞩目的成就之一,是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同增效。项目区通过“生态+文旅”模式焕发新活力,在2025年央视春晚亮相后,盐城候鸟栖息地成为文旅“顶流”。
生态修复带来的经济效益十分显著:2025年盐城带动全市旅游收入突破9亿元,同比增长10.3%,吸引游客近600万人次。这一数据印证了高质量生态环境蕴含的巨大经济价值。
生物多样性恢复是生态修复的核心成果。项目实施后,区域植被覆盖率从4%大幅提升至58%,底栖生物量增加45%,鸟类种群从4万只增长到6万只。更令人欣喜的是,区域内新增了青头潜鸭、火烈鸟等珍稀物种。
截至目前,盐城全市共记录生物物种4692种,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名录的保护物种共计142种。全市有记录的鸟类达442种、接近全国的三分之一,成为名副其实的“鸟类天堂”。
盐城近岸海域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提升。2023年,全市湿地保护率为49.4%,自然湿地保护率为63.9%。近岸海域优良海水面积全年优良比例达94.5%,优于省定目标31.5个百分点,达到盐城市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
6、从盐城到全球的生态答卷
盐城的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实践,为全球滨海湿地保护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中国方案”。这一案例的全国性示范意义,已在2025年自然资源部发布的典型案例中得到权威认可。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在盐城的成功实践,为全球滨海湿地生态修复提供了新范式。盐城不仅在全国率先将“NbS”写入党代会报告,还颁布了《盐城市黄海湿地保护条例》,让湿地保护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盐城黄海湿地遗产地生态修复案例已入选“生物多样性100+全球特别推荐案例”,为全球滨海湿地保护提供了宝贵的中国经验。盐城模式的核心价值在于证明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可以实现协同增效,为湿地城市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发展新路径。
《2024年江苏省海洋生态预警监测公报》显示,江苏省海洋生态状况稳中趋好。盐城海岸带作为江苏沿海生态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其修复成效对全省海洋生态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盐城的生态修复成果不仅体现在统计数据上,更展现在每年近600万游客的镜头中。2025年央视春晚亮相后,盐城候鸟栖息地成为文旅“顶流”,带动旅游收入突破9亿元,同比增长10.3%。
盐城的海岸线修复实践为全球滨海湿地保护贡献了可复制的“中国方案”。当NbS理念在这片滩涂落地生根,当科技手段与传统智慧相结合,生态系统的自然恢复力被重新唤醒。
未来,盐城模式将在更多海岸线延伸,让更多退化的滨海湿地重现群鸟翔集、碧波万顷的生机图景。
|